書法藝術,漢字是載體,思想感情是內容,創作就是通過漢字書寫來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,根據這個定義,書法不是一般的寫字,書法欣賞不能斤斤計較于字形是否規范與端正,蘇軾說“論畫以形似,見與兒童鄰”,那是很幼稚的。書法欣賞一定要超越點畫和結體的表現,去感悟精神性的內容,如唐代張懷瓘所說的“善識書者,唯觀神采,不見字形”。
“神采”只能意會,靠感覺去把握。感覺能力每個人都有,而且大致相同,看到精巧、輕盈、飄逸、寧靜的東西自然會感到優美,看到粗獷、豪放、雄渾、拙樸的東西自然會感到壯美。但人是理性的動物,不滿足感性認識,總要尋根究底問個為什么?結果就會分析,從整體感覺出發,分析各種局部表現,然后通過綜合,再回到整體感覺,得到更加豐富和深刻的認識。
感覺的分析依靠表現形式,也就是各種各樣的對比關系。
從對比關系入手來欣賞書法,有三個標準。
第一,對比關系的數量決定作品的內涵。一件作品中對比關系越多內涵越豐富,對比關系越少內涵越貧乏。我們來看,在王羲之和趙孟頫的作品中,大小、正側、粗細、方圓、輕重、快慢等等,對比關系很多,內涵豐富,耐人尋味,就有藝術魅力。王羲之的對比關系比趙孟頫的更多,因此內涵更豐富,藝術性更高。而在乾隆皇帝的作品中,雖然字形端正,但是大小一律,粗細一律,輕重快慢一律,沒有對比關系就沒有內涵就不是藝術,至少很難說是上品的藝術。
第二,作品的風格取決于對比關系的反差程度。一般來說,對比關系的反差程度越大,表現的感情就越激烈,跌宕起伏、驚心動魄。對比關系的反差程度越小,表現的感情就越平和,安靜嫻雅,讓人矜平躁釋。反差程度的大小不說明作品的優劣,只代表抒情不同,風格不同。孫過庭的書法,運筆大起大落,點畫或粗或細,結體左右傾側,搖擺不定,所有的對比反差都很大,反映出的情緒比較激烈。王羲之的書法,輕重、快慢、大小、正側的變化很豐富,但是反差程度不大,而且以漸變方式,過渡得很順暢,反映出一種閑雅的趣味。這兩件作品的風格環肥燕瘦,各擅勝場,無法說誰好誰壞。
第三,作品的成立取決于對比關系的協調。一件作品中對比關系越多越好,但是帶來的問題是越多越難協調。傳統審美無論對事對藝,都強調“和而不同”。不同是前提,和是結果,不能達到和,對比關系再多也沒有用,只會增加嘈雜和混亂,讓人厭煩。對比關系的和諧是作品成立的基本前提。
根據這三個判斷標準,看書法就是看對比關系,看它的豐富性、反差程度與是否和諧,那么怎么來看呢?如前所述,各種各樣的對比關系歸結起來分形和勢兩大類型,形和勢就是看的兩條門道。
從勢入門,重點在理解節奏感,古人的方法是“想見揮運之時”,根據凝固在紙上的點畫和結體,復原當時的創作狀態,也就是目光從上到下,跟著點畫走,心和手同時運動,它重你也重,它輕你也輕,它快它慢,它轉它折,它離它合,你也跟著快慢、轉折、離合,結果自然會感受到一種生命的律動,不知不覺中把書法與音樂打通了,這樣就可以借助音樂,幫助理解作品起承轉合的對比關系是否豐富與流暢。
從形入門,重點在理解點畫和結體的造型及其相互關系。目光隨著各種對比的組合,上下左右四面發散,它是上下組合的,你就上下看,它是左右組合的,你就左右看,它是前后組合的,你就前后看,結果自然會感到一種圖像的繽紛,不知不覺中把書法與繪畫打通了,這樣就可以借助繪畫,幫助理解作品在平面構成中的對比關系是否豐富與協調。
最后,書法藝術強調形勢合一,書法創作是在連續書寫的時間節奏中表現和完成空間造形的。因此還是要回到“想見揮運之時”,在領會時間節奏的基礎上進一步理解空間造型,并將兩者統一起來,進而感悟到融時間與空間為一體的“自然”,領略到包含了作者思想感情的“意象”,體會到作品的“神采”。
總而言之,書法欣賞著眼于對比關系,對比關系是書法藝術的形式語言,掌握得越多,理解就越深刻,欣賞的能力也就越強,而這是需要通過大量的比較分析,甚至實踐體會才能逐漸積累起來的。